查看原文
其他

学人 | 吕叔湘:笑话里的语言学

吕叔湘 语言服务 2023-04-16
点击上方“语言服务” 可以订阅


吕叔湘

吕叔湘(1904.12.24—1998.4.9),著名学者、语言学家,江苏省丹阳市人,原名吕湘,字叔湘,中年以后以字行。先后入私塾、丹阳白云街高级小学、江苏省立第五中学。1922—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主修西洋文学,其间曾借读于北京大学。毕业后在多校任中学教员,主要教授英语。1927年与程玉振结婚。1935年7月考取江苏省久任教室公费留学并于1936年2月赴英国留学,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、伦敦大学学习。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,后又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(1940年)、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(1942)。抗战胜利后全家随金陵大学迁回南京(1946),1948底离开金陵大学到开明书店。


1950年2月,吕叔湘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。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(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)研究员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、语言研究所副所长、所长、名誉所长。1978年至1985年任《中国语文》杂志主编,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。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。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。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。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、法制委员会委员,第二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。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,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。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,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,涉及一般语言学、汉语研究、文字改革、语文教学、写作和文风、词典编纂、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。



笑话里的语言学


文 / 吕叔湘

吕叔湘(1904-1998)

著名语言学家,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



一般所说“笑话”,范围相当广,大体上包括讽刺和幽默两类。笑话为什么引人发笑,这是心理学的问题,我毫无研究,说不出一点所以然。柏格森有一本书,名字就叫做《笑》,我没看过。很多笑话跟语言文字有关,我就谈谈这个。我取材于三本书:周启明校订:《明清笑话四种》,1983第二版;王利器辑录:《历代笑话集》,1956初版;任二北编著:《优语集》,1981年初版。附注里边分别用周、王、任代表。


绿釉参军戏俑

唐 开元十一年(公元723年)

参军戏是唐代一种较为流行的戏曲形式

以两人表演为主,一问一答,诙谐笑谑

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

先举一个有名的例子。唐朝懿宗的时候,有一个“优人”(相当于外国的fool),名字叫李可及,最会说笑话。有一回庆祝皇帝生日,和尚道士讲经完了,李可及穿着儒士衣冠,登上讲台,自称“三教论衡”。旁边坐着一人,问:“你既然博通三教,我问你,释迦如来是什么人?”李可及说:“女人。”旁边那个人吃一惊,说:“怎么是女人?”李可及说:“《金刚经》里说,‘敷座而坐’,要不是女人,为什么要夫坐而后儿坐呢?”又问:“太上老君是什么人?”回答说:“也是女人。”问的人更加不懂了。李可及说:“《道德经》里说‘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复何患?’要不是女的,为什么怕有身孕呢?”又问:“孔夫子是什么人?”回答说:“也是女人。”问:“何以见得?”回答说:“《论语》说:‘沽之哉!沽之哉!吾待贾者也。’要不是女的,为什么要等着嫁人呢?”


这一个笑话包括三部分,第一部分利用“敷”和“夫”同音,“而”和“儿”同音(唐朝妇女自称为“儿”)。第二部分利用“有身”的两种解释,即歧义。第三部分利用“贾”字的两种读音,就是故意念白字,本来该念gǔ,却把它念成jiǎ(这是今音,但唐朝这两个音也是不同的)。


很多笑话是利用同音字,也就是所谓谐声。谐音往往利用现成的文句。例如:


唐朝有个道士程子宵登华山,路上摔了跤。有一个做郎中官的宇文翰给他写信开玩笑,说:“不知上得不得,且怪悬之又悬。”这里就是套用《老子》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和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《老子》是道家的经典,给道士的信里套用《老子》,妙得很。


宋徽宗宣和年间,童贯带兵去“收复”燕京,打了败仗逃回来。有一天宫中演剧,出来三个女仆,梳的鬏儿都不一样。头一个梳的鬏儿在前面,说是蔡太师家里的。第二个梳的鬏儿在旁边,说是郑太宰家里的。第三个满头都是鬏儿,说是童大王家里的。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梳,蔡家的说:“我们太师常常朝见皇上,我这个鬏儿叫做朝天髻。”郑家的说:“我们太宰已经告老,我这个鬏儿叫做懒梳髻。”童家的说:“我们大王正在用兵打仗,我这个是三十六髻。”这是用“髻”谐“计”。“三十六计,走是上计”是南朝齐就传下来的成语。


佚名《杂剧(打花鼓)图》页

绢本设色,南宋,24 x 24.3 cm

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歌舞、杂戏的统称

糅合了歌舞、音乐、调笑、杂技诸元素
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

明末清兵入关南下,当时的大名士并且在明朝做过大官的钱牧斋,穿戴清朝衣帽去迎降。路上遇到一位老者,拿拐棍儿敲他的脑袋,说:“我是多愁多病身,打你个倾国倾城帽。”这两句是套用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里的“小子多愁多病身,怎当他倾国倾城貌”。“帽”跟“貌”同音。把“貌”字换成“帽”字,连“倾国倾城”的涵义也变了,由比喻变成实指了。


叶恭绰编辑、杨鹏秋摹绘

《清代学者象传》第二集之《钱谦益》

钱谦益(1582-1664),号牧斋,江左三大家之一

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

笑话利用谐声,有时候透露出方言的字音例如:


有一个私塾老师教学生念《大学》,先念朱熹的《大学章句序》,念了破句,把“大学之书,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”念成“大学之,书古之,大学所以教人之,……”。让阎王知道了,叫小鬼去把他勾来,说:“你这么爱‘之’字,我罚你来生做个猪。”那个人临走说:“您让我做猪,我不敢违抗,我有个请求:让我生在南方。”阎王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《中庸》书里说:‘南方猪强于北方猪’。”(按:《中庸》原文是:子路问强,子曰:“南方之强欤?北方之强欤?抑而强欤?”)这个笑话的关键在于拿“之”字谐“猪”字,这是部分吴语方言的语音,在别的地区就不会引人发笑了。


苏州有一个王和尚,因为哥哥做了官,他就还俗娶妻,待人骄傲。有一天参加宴会,别的客人跟演戏的串通了整他。戏里边有一个起课先生穿得破破烂烂的上场,别人问:“你起课很灵,怎么还这么穷呢?”按剧本里的台词,起课人的回答是:“黄河尚有澄清日,岂可人无得运时?”这位演员故意说道:“被古人说绝了,说的是:王和尚有成亲日,起课人无得运时。”客人们大笑,王和尚赶快逃走。这也是利用苏州话里“黄”和“王”同音,“亲”和“清”同音。(改词跟原词既然同音,其区别大概在于语调上的分段,原词是2,2,3,改词是3,1,3。)又,原词的上句有出处:《吴越备史》说,诗人罗隐投奔吴越,病重,吴越国王钱镠去看他,在卧室墙上题两句诗:“黄河信有澄清日,后世应难继此才。”


梁楷《布袋和尚图

绢本设色,南宋,31.3 x 24 cm

现藏于上海博物馆


有时候,利用通假字的不同音义。例如“说”字本义是说话,又与“悦”字相通,古书里常常把“悦”写成“说”。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做宰相,不让科道官提反对意见——科道指给事中和御史,都是所谓言官。有人就编个笑话来讽刺他。说是科道官出了一个缺,吏部文选司郎中向张居正请示,张居正说:“科道官最难得适当的人,连孔子门下的几个大弟子也未必都合式。”郎中说:“颜回德行好,可以用吧?”张居正说:“《论语》里说,颜回听了孔子的话,没一句不说出去,不能用。”郎中说:“子夏文学好,可以用吧?”张居正说:“孔子说过,子夏这个人,听我讲道他也说,出去看见繁华世界他也说,不能用。”郎中说:“冉求能办事,怎么样?”张居正说:“孔夫子说,冉求啊,我讲的他没有不说的,不能用。”郎中说:“子路这个人倒还可以,就怕他太鲁莽。”张居正说:“孔子去见南子夫人,子路不说,这个人可以放心用。”


有一个私塾老师教学生念《大学》,念到“于戏前王不忘”,把“于戏”二字照常用的字音读了。学生的家长跟他说,应该读做“呜呼”。到了冬天,教学生念《论语》,注释里有一句是“傩虽古礼而近于戏”,老师把“于戏”读做“呜呼”。学生家长说,这是“于戏”。这老师很生气,在他的朋友跟前诉苦,说:“这东家真难伺候,就只‘于戏’两个字,从年头跟我闹别扭,一直闹到年底。”


编笑话的人也常常在字形上做文章,主要是拆字。举三个例子。


宋朝国子监博士郭忠恕嘲笑国子监司业聂崇义,说:“近贵全为聩,攀龙即是聋,虽然三个耳,其奈不成聪。”聂崇义回答他说:“莫笑有三耳,全胜畜二心。”


明朝大学士焦芳的脸黑而长,很像驴脸。当他还没高升的时候,有一天跟他的同事李东阳说:“您擅长相面,请您给我看看。”李东阳看了半天,说:“您的脸,左边一半像馬尚书,右边一半像盧侍郎,将来也要做到他们那么大的官。”“馬”左“盧”右,乃是“驢”字。


佚名《十同年图》卷(局部)

绢本设色,明,48.5 x 257 cm

描绘了十位同为甲申科进士的在朝重臣

弘治十六年在闵珪府第聚会的情景

红衣者为吏部左侍郎焦芳
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

清朝有一个平恕,做官做到侍郎。曾经做过江苏学政,大搞贪污,名声很坏。有人编了一出戏,名字叫《干如》,开场白是:“忘八,丧心,下官干如是也。”看戏的都笑了。“干”是“平”字去掉“八”, “如”是“恕”字去掉“心”。这位学台后来被总督参了一本,奉旨革职充军而死。


这三个笑话一个比一个尖锐,头一个还只是一般的开玩笑,第二个就有点叫人受不了了,末了一个是指着鼻子骂——大概那位学台大人不在场,要不然演员没这么大胆。


仇英《临宋人画册》之《村童闹学图》

绢本设色,明,27.2 x 25.5 cm

现藏于上海博物馆


拆字以外,念白字也常常用来编笑话。举一个时代相当早——是宋朝——已经成为典故的例子。相传有一位读书人路上经过一个私塾,听见里边的老师教学生念“都都平丈我”,进去纠正。事情传开之后,就有人编了个顺口溜:“都都平丈我,学生满堂坐;郁郁乎文哉,学生都不来。”当时有一位文人曹元宠曹组,在一幅《村学堂图》上曾经题诗一首:“此老方扪蝨,群雏争附火,想当训诲间,都都平丈我。”



在语义方面着眼的,首先是利用某些语词的多义性例如:


有一个做小买卖的,儿子做了官,他成了老封翁。有一天他去见县官,县官请他上坐,他坚决不肯。县官说:“我跟令郎是同年,理当坐在您下首。”这位老封翁说:“你也是属狗的吗?”这里就是利用“同年”的两种意义。


有一个和尚做了几十个饼,买了一瓶蜜,在屋里吃私食。没有吃完要出去,把饼和蜜藏在床底下,交代徒弟:“给我看好饼。床底下瓶子里头是毒药,吃了就死。”和尚出去之后,徒弟把蜜涂饼,大吃一气,吃得只剩两个。和尚回来,看见蜜已经吃光,饼只剩两个,大骂徒弟:“你怎么吃我的饼和蜜?”徒弟说:“您出去之后,我闻见饼香,馋得熬不住,就拿来吃,又怕师父不肯饶我,就吃了瓶里的毒药寻死,没想到到现在还没死。”师父大骂:“你怎么就吃掉了这么多?”徒弟把剩下的两个饼塞在嘴里,说:“这么吃就吃掉了。”师父伸手要打徒弟,徒弟跑了。这里是利用“怎么”的两种意义:师父问“怎么”是“为什么”(why)的意思,徒弟故意把“怎么”理解为“怎么样”(how)的意思。


有一个人尊奉儒释道三教,塑了三位圣人的像。一个道士来了,把老子的像安在中间。一个和尚来了,又把释迦的像挪到中间。一个书生来了,又把孔子的像挪在中间。这三位圣人相互说:“咱们本来好好儿的,被人家搬来搬去,把咱们都搬坏了。”这里是利用“搬”字的两种意义,搬动和搬弄。


(传)萧照《虎溪三笑图》(局部)

绢本设色,南宋,26 x 37.6 cm

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

相传东晋高僧慧远大师于庐山创建莲社,送人不过山下之溪,过溪则其所养之虎长啸不已,故名虎溪。一日送道士陆修静,儒士陶渊明,相谈甚欢,不觉过溪,三人执手相视而大笑。


最早的笑话书相传是三国魏邯郸淳的《笑林》,里边有一条说:汉朝司徒崔烈用鲍坚做他的属下官。鲍坚第一回去见他,怕礼节搞错,向先到的人请教。那个人说:“随典仪口倡”,意思是赞礼官怎么说你就怎么办。鲍坚误会了,以为要他跟着赞礼官说。进见的时候,赞礼的说“拜”,他也说“拜”;赞礼的说“就位”,他也说“就位”。坐下的时候他忘了脱鞋,临走的时候找鞋找不着,赞礼的说“鞋在脚上”,他也说“鞋在脚上”。(按:英语Follow me也可以有两种意思,电视节目里的Follow me,是“跟我说”,回答问路的说Follow me,是“跟我走”。)


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手稿书影

右下图为手稿中《笑林》首页

《笑林》原书已佚,今存二十余则

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辑本较完备


歧义的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语句的结构可以有两种分析。有一个青盲(俗称睁眼瞎)跟人打官司,他说他是瞎子。问官说:“你一双青白眼,怎么说是瞎子?”回答说:“老爷看小人是青白的,小人看老爷是糊涂的。”这两句话的本意是:你看我看得清,我看你看不清。但是也可以理解为:你看,我是清白的;我看,你是糊涂的。这就变成大胆的讽刺了。


有些词语,写出来,加上标点,就没有歧义了。“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”,这是个老笑话,不用再说。还有一个也是常被人引用的。北齐优人石动筒问国学博士:“孔夫子的门下有七十二贤人,有几个是大人,有几个还没成年?”博士说:“书上没有。”石动筒说:“怎么没有?已冠者三十人,未冠者四十二人。”博士问:“何以见得?”石动筒说:“《论语》里明明说,‘冠者五六人’,五六得三十,‘童子六七人’,六七四十二,加起来是七十二。”这要是写成“五、六人”和“六、七人”,就不可能加以曲解了。


(传)阎立本《孔子弟子图》卷(局部)

绢本设色,宋,32.3 x 870 cm 厘米

绘孔子弟子立像五十九人,无名款

从体貌上对照,上图右起第一人即为孔子

现藏于首都博物馆


唐朝武则天时代有一个老粗权龙襄做瀛州刺史。过新年,有人从长安给他写信:“改年多感,敬想同之。”他拿信给衙门里别的官员看,说:“有诏书改年号为多感元年。”众人大笑,权龙襄还不明白。要是当时有在专名旁边加记号的习惯,“多感”二字没有专名号,就不会误解了。


笑话里也常常运用歇后语。先举一个《千字文》的例子。有一个县尉名叫封抱一,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,身材短小,眼睛有毛病,鼻子堵塞。封抱一用《千字文》歇后来嘲笑他:“面作天地玄,鼻有雁门紫,既无左达承,何劳罔谈彼。”四句暗含着“黄、塞、明、短”四个字。


另一个例子,有一个穷书生给朋友祝寿,买不起酒,奉上一瓶水,说:“君子之交淡如。”主人应声说:“醉翁之意不在。”分别隐藏“水”字和“酒”字。


有一个用上句隐含下句的例子,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歇后。梁元帝萧绎一只眼瞎,当他还是湘东王的时候,有一天登高望远,有个随从的官员说:“今天可说是‘帝子降于北渚’。”梁元帝说:“你的意思是‘目眇眇兮愁予’吧?”“眇”是偏盲。这两句是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里的。


歇后是把要说的词语隐藏在别的词语背后,近似谜语。从修辞的角度看,跟歇后相对的是同义反复,笑话书里也有引用的。例如:有一个诗人作一首《宿山房即事》七绝:“一个孤僧独自归,关门闭户掩柴扉。半夜三更子时分,杜鹃谢豹子规啼。”又作《咏老儒》,也是一首七绝:“秀才学伯是生员,好睡贪鼾只爱眠;浅陋荒疏无学术,龙钟衰朽驻高年。”


李士达《三陀图》立轴(局部)

纸本水墨,明,78.8 × 30.6 cm
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

从信息的角度来看,不但是这种同义反复里边有羡余信息,一般言语里也有羡余信息。例如:有一个秀才买柴,说:“荷薪者过来。”卖柴的因为“过来”二字好懂,就把柴挑到秀才跟前。秀才问:“其价几何?”卖柴的听懂“价”字,说了价钱。秀才说:“外实而内虚,烟多而焰少,请损之。”卖柴的不懂他说些什么,挑起柴来走了。


笑话里不但可以涉及修辞学,还可以涉及逻辑学。有一个秀才很久不上县学老师那儿去了,学老师罚他作文一篇,题目是《牛何之?》。这秀才很快把文章做完,它的结语是:“按‘何之’二字两见于《孟子》:一曰,‘先生将何之?’一曰:‘牛何之?’然则先生也,牛也,二而一,一而二者也。”这个结语的逻辑犯了中项不周延的毛病。


韩滉《五牛图》(局部)

纸本设色,唐,20.8 × 540 cm
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

最后说几个避讳的例子。从前有避讳尊长的名字的习俗,有时候就闹出笑话。避讳跟歇后一样,都是把要说的字眼隐藏起来,近似谜语。举两个例子。五代时冯道连着做了几个朝代的宰相,是个大贵人。有一个门客讲《老子》第一章,头一句就是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这位不敢说“道”字,就说:“不敢说,可不敢说,非常不敢说。”


南宋时候有个钱良臣,官做到参知政事(副相),他的小儿子很聪明,念书遇到“良臣”就改称“爹爹”。有一天读《孟子》,“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”,他就念道:“今之所谓爹爹,古之所谓民贼也。”你说可笑不可笑?


击鼓说唱陶俑

东汉,高56cm,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

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

避讳不限于名字,也可以是不吉利的字眼。宋朝有个秀才叫柳冕,最讲究忌讳,应考的时候,特别忌讳“落”字。他的仆人不小心说了个“落”字,就得挨打。跟“落”同音的字都得忌讳,不说“安乐”,说“安康”。他考完了等发榜,听说榜已经出来,就叫仆人去看。一会儿仆人回来了,柳冕问他:“我中了没有?”仆人说:“秀才康了也。” 这个“康了”后来成了典故,《儿女英雄传》的作者就用上了,见第三十一回。


笑话要能达到引人笑的目的,必须听的人和说的人有共同的背景知识,如古书、成语、谚语、语音、文字等等,否则会“明珠暗投”。例如,不知道老子里有“上德不德”和“玄之又玄”,就不会懂得给道士的信里用上“上得不得”和“悬之又悬”的天然合拍;不知道有“三十六计,走是上计”的成语,也就领会不了“三十六髻”的深刻讽刺。


周企何扮相


〔后记〕《人民日报》1988年8月27日有席明真怀念川剧名丑周企何的文章,里边提到一个故事。解放前有一天,名画家张大千对周企何说:“你是君子,我是小人。”周企何十分不解。张大千笑着说:“君子动口,小人动手。你唱戏动口,我画画动手。所以你是君子,我是小人。”这个笑话的关键在于“动口”和“动手”的歧义。俗话里的“君子动口,小人动手”是用在吵架的场合,也就是说,这两句话是伴随着一种“预设”( presupposition)的。现在用在不符合这“预设”的场合,就引人发笑了。本篇谐声、拆字、歧义各类笑话都是由不符合预设引起的。


1988年9月30日



本文来源:山水澄明

本文原载于《读书》1985年8期

收录于《吕叔湘文集》第四卷,商务印书馆,1992年


学人


学人 | 两位语言学家的相濡以沫:央视专访陆俭明、马真教授

学人 | 怎样研究语言?中国语言学界这对神仙眷侣告诉你答案

原声 | 赵元任先生台大系列演讲合集(附音视频下载链接)

学人 | 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谈语言的九种特征

声音 | 语言奇才赵元任的原声方言模仿、歌曲演唱和诗词吟诵(内含珍贵影音资料)

学人 | 中国语言学奇才王力先生孤独而有尊严的一生

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 | 听王缉志讲父亲王力求学治学往事

学人 | 翻译家许渊冲:一生“诗舟”播美,百岁仍是少年

学人 | 翻译家许渊冲的第一百个春节:不到绝顶,永远不停

致敬 | 百岁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:一生热爱,百年不孤独

致敬 | 翻译家许渊冲:100岁前一定要译完莎翁全集!

拾趣 | 98岁翻译家许渊冲,把宋词100首翻译成英文,美得令人沉醉

学人 | 一代外语教育家桂诗春

学人 | 《呼啸山庄》译者杨苡:百岁老人的翻译人生

干货 | 杨绛先生谈翻译的技巧:从失败的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

学人 | 中国大陆首批文科博导及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名单

学人 | 我国翻译队伍里的10位外国学者,你认识几位?

学人 | 黄德宽:横平竖直的前世今生

学人 | 王宁: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

学人 | 曾昭聪教授专访: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

干货 | 黄友义先生谈翻译:对外翻译、话语权与文化自信

干货 |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:如何通过翻译塑造中国形象

干货 | 林戊荪先生谈翻译技巧: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

干货 | 林巍:让思维具有立体性——我学翻译的体会

干货 | 我的翻译艺术:翻译没有艺术——黄灿然座谈会纪要

访谈 |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——何自然教授访谈录

访谈 | 中国语用学拓荒人何自然:期待海外学者目光投向内地

访谈 | 华文教育需要顶层设计——郭熙教授访谈录

学人 | 桂诗春先生谈治学: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

学人 | 陆谷孙:“误”入词典40年

学人 | 徐思益:扎根新疆60年,为语言学发展贡献力量

学人 | 刘焕辉:筚路蓝缕,修辞人文

学人 | 中山大学李炜教授:与海外珍藏汉语文献的不解之缘

学人 | 张后尘:准备、创新与开疆拓域——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

学人 | 永远的怀念 —— 写在廖秋忠先生诞辰70周年、逝世25周年

学人 | 记“应用语言学之母”李佩先生:创新者永远年轻

Master | A remembrance of M.A.K. Halliday


语言服务资源共享



学术资讯分享

学术资源共享

学术交流共进

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

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

欢迎加入


在【语言服务】公众号对话框

回复“资源共享

获取进群方式


语言服务

16万+语言学人已关注

ID:Language-service

投稿邮箱:yuyanfuwu@yeah.net

投稿交流、商务合作、著作出版

请联系语服君

微信号:yuyanfuwu2020

点击阅读原文

了解更多学人事迹


大家都“在看”,就差你啦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